臺灣港劇年代楚留香

石破驚天《楚留香》

  「湖海洗我胸襟,河山飄我影蹤」....,我想在8、90年代的臺灣人一聽到這2句,8成的人知道接下來怎麼唱,9成的人知道這是《楚留香》的主題曲。 該怎麼形容《楚留香》一劇在臺灣的轟動程度呢?我想只有布袋戲常用的「轟動武林、驚動萬教」這二句台詞才能符合《楚留香》在臺灣戲劇武林中的 地位吧!

   在《楚留香》wiki如此描述:「《楚留香》在臺灣原本以金鐘獎「外片觀摩」方式,在中視以粵語原音播出首兩集;大受好評後,中視正式購入臺灣播 映權,並以國語配音播出。1982年4月18日20:00開播之後,曾創下百分之七十的高收視率,掀起1980年代臺灣港劇熱潮;每當週末一到,計程車司機 不載客,夜市小販不擺攤,全待在家裡看戲,當時僅能以「萬人空巷」形容,《楚留香》主題曲更是傳誦臺灣大街小巷 。.....」就我所知,在這之前臺灣 人沒有看過港劇,所以中視其實對《楚留香》一劇是沒有信心的,僅是抱著拿來墊檔姑且一試的想法,誰知這樣無心插柳之舉,卻改寫了整個臺灣的電 視史,從此讓臺灣民眾見識了這部外來戲劇的魅力。

   《楚留香》的播出,也深深改變了臺灣民眾的生活史,以前老三臺怎麼播,民眾就怎麼看,因為無從比較,所以照單全收,也無所謂要求,不能說當時的臺劇爛,只是不知其他國家的戲劇水準已達如何程度,所以一切就是如此自然,結果一齣用來墊檔的觀摩戲劇竟成為臺灣全民(觀賞)的運動。楚留香與蘇蓉蓉成了民眾的摯愛,每周一次的播出,成為觀眾最引頸企盼的期待。中、小學生每周一到校的下課時間,男學生們討論楚留香劇情,女學生們 爭辯蘇蓉蓉與沈慧珊二人誰比較美或自己比較喜歡誰。《楚留香》成了男女老少的共通話題,識字與否不是藩離,它成了不識字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在收聽Radio之外的人生樂事。《楚留香》促進全家團聚時間,彼時在外面叫不到計程車,麵攤也早早打烊,全都跑回家守在電視機前,等待鄭少秋高唱 「湖海洗我胸襟」那一刻的歌聲開始。前二年警政署發布了一項訊息,那就是在當年《楚留香》播出的時段,臺灣治安顯然變好了,原來連雞鳴狗盜之 徒也暫時金盆洗手,回家乖乖看《楚留香》去了。有些老人家那時的最愛就是《楚留香》,但等不到完結篇就撒手歸西,臨終前遺願是希望《楚留香》 的主題曲伴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有些則是家人出自孝心,希望以《楚留香》主題曲取代傳統的孝女白琴送往生者上山頭時,能像歌詞中的「聚散匆匆 莫牽掛」,往生者可以心無罣礙的「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這樣另類的出殯歌曲文化,也是前所未見。唱出了往生者即使已離開人間,也能瀟灑的揮 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總之,《楚留香》對臺灣的影響絕不是短暫一時的,它在臺灣的電視歷史有一定的定位,所以迄今35個年頭過去了,仍不時被人提及,而出現在電視新聞、談論節目或是平面書籍、雜誌報導中。 它與現時更迭頻繁的「韓流」或火紅大陸劇等有所不同,當年物資較缺乏,資訊並不通暢,生活亦不富裕,《楚留香》的出現像是人民心中流過的一股 暖流,深深的溫暖了當時大部分臺灣民眾,那迥異於現在生活富裕、資訊發達、網路普及的多元社會,韓劇是一個選項,但不是大多數人的選項,仍有特定的收視屬性,而且多半是電視新聞或在網路強力放送消息,讓一般民眾知悉,但不見得人人想看或是有時間收看。現代人習慣速食文化,電視劇亦然,所以即時當下被炒得火紅的劇,也很輕易的可以被淡忘。相較於此,《楚留香》在臺灣所引起的全民收看風潮,可能是空前絕後,絕無僅有, 那是在人、事、時、地、物互相配合下交織出的恆久光芒。其實《楚留香》算不上是上乘的戲劇,它是香港無線電視臺(TVB)為了對抗麗的電視臺( 亞洲電視的前身,不久前也吹熄燈號)的《天蠶變》,所以幾乎動員了全體無線臺大咖演員加緊趕拍的戲,但在劇本的改編上,似乎有些走了調,所以 在香港的評價不甚佳,收視還是輸給了《天蠶變》,現在回頭看這部戲,就劇情而言還真不太看得下去,但見神水宮的蛇蠍美人宮南燕令人印象深刻,竟成就了35年後本館始立的緣由。

   平心而論,臺灣當時並不是沒有優秀的演藝人員,但可能是沒有好的硬體環境讓他們足以發揮表現的空間,以致觀眾難對其表演產生共鳴,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及維續持久的魅力。然不可否認的,當時臺灣民眾(尤其年輕一輩)為何會如此喜愛港劇明星,除了華麗的硬體、細緻的布景及飄逸出塵的服裝,復古精緻的髮型、頭飾外,大部分港星感覺上都是多才多藝,相較於現在的武俠劇大量使用聲光特效表現像是動漫片,對照以前的港劇,不管是生、 旦、淨、末、丑,甚或是臨時演員,在武俠片中的拳腳功夫都是真材實料(有些臨演也是武行或是自小習武的功夫高手)、拳拳到肉,看來十足紮實、過癮,這才是真正的功夫。在香港這個彈九之地, 人才濟濟,想要出人頭地,除了七分努力、三分運氣並配合天時、地利、人和之外,自己還要有些真本事,才不至於讓觀眾看破手腳(臺語看穿之意),而被洶湧的後浪迅速淹 没。所以能立足螢光幕,被叫得出名號的男、女主角,除了天生相貌外,最終還是要有實在的演技長才。男角方面,文武戲都能揮灑的優秀港星較多, 我馬上能唸出近一打的藝員名字;但女角方面就屈指可數,其中一位扮相宜古宜今,文戲能純熟詮釋,武戲揮灑身段架式夠好者,莫過於是被公認為古裝美人的黃杏秀。這些港劇男女主角的特質也是當時臺灣演藝人員所比較欠缺,甚或應該說是因無相同華人戲劇可資比較,所以自囿於既有的娛樂表演 環境,而無法也不需要特別學習表現。

  《楚留香》旋風一到,讓臺灣民眾大開眼界,觀眾胃口被不同的盛餚所滿足,當然不會想再吃著一成不變的清粥小菜,臺灣的電視界主廚唯有自我提昇 改變菜色,找回觀眾的食慾,滿足觀眾的味蕾。這一股港劇風表面上對臺灣的戲劇像是一帖毒藥,但其實也是救命仙丹,從此臺灣的戲劇更加多元,在軟、硬體方 面參考港劇加速成長的腳步,讓優秀的演藝人員有揮灑的空間,終而蛻變也得到本土民眾的接受及喜愛。彼時港劇階段性任務已達成,也慢慢腿去了光 環,開始了臺港間藝人的交流及平等的互動。回顧早期的港劇也是因陋就簡,但他們看了臺灣的《包青天》及《保鑣》後,也才勵精圖治,慢慢改善軟、硬體,終究後來居上一舉大幅超越臺灣,爾後這樣的良性互動,對螢光幕前的觀眾終究是娛樂視聽上的福氣。

  縱使港劇現在早已今非昔比,但《楚留香》之後在臺灣所引領持續近10年的港劇風潮,卻無可抺滅,至少就臺灣五、六年級生的心中,當時像初戀 般的美好,那是唯一也是最後的戀人,它是永藏在心中的美麗回憶,每每想起,永遠甜蜜,無法忘懷。

本劇特刊:

黃杏秀、楚留香、宮南燕、鄭少秋 汪明荃 趙雅芝 陳鴻烈 吳孟達 夏雨 歐陽佩珊

附註:本特刊感謝清風之提供

相關劇照:

黃杏秀、楚留香、宮南燕、鄭少秋 汪明荃 趙雅芝 陳鴻烈 吳孟達 夏雨 歐陽佩珊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