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港劇年代楚留香

  成立杏福秀思館好像是上天注定要彌補我在中學時期錯失的一些遺憾。30多年後當我的女兒也那麼喜愛秀姑時,這成為我們母女共同分享快樂的美好親子時光。只是秀姑息影已久,現在只能回溯,盡力去蒐羅秀姑相關資料,用來填補以前的空白。

  館內的主角顧名義當然是人稱「秀姑」的黃杏秀,「杏秀」是秀姑的名字,「杏福」則是「幸福」的諧音,「秀思」則表示粉絲們對於秀姑的思念。成立本館的構想也源於一些網友間彼此的承諾。 秀姑現在見報率仍高,只是她的角色已由以前當紅花旦搖身一變為成功男人背後的推手及支柱。秀姑從影時的耀眼光芒在急流勇退卸下明星光環後,不自我眷戀陶醉於觀眾掌聲中,專情執著於與阿叻過著神仙眷侶的的生活,這種淡泊名利、瀟灑自在的豁達個性令人欣賞,尤以從影時對愛情的專一執著,即使刻意被電視臺塑造成觀眾最愛的螢幕情侶,也從未假戲真做,幕前幕後分際之拿揑,更是一位成功從影者的典範。相對地,阿叻事事認叻,惟對於秀姑體貼無微不至,無怪乎很多人都稱讚秀姑別具慧眼而且深具幫夫運,在阿叻僅是位平凡的成衣商時,當紅的秀姑協助他在電視圈發展,甚至以減少自己的演出機會換取阿叻更大的表現空間,使得阿叻的才華得以展現,成就今日TVB重量級的叻哥,秀姑絕對功不可沒。紅樓夢曾寫道:「十二金釵之一的探春抽到《杏花簽》,必得貴婿」。今日觀來,如杏花般美麗的秀姑得到貴婿,早已是天注定也,二人只羡鴛鴦不羡仙的美滿婚姻真是天賜良緣的最佳寫照。 本館的成立,除了希望它是所有喜愛或想認識秀姑的園地外,其實也是為了紀錄30多年前港劇在臺引發的熱潮,它是眾多臺灣人心中特別是所謂的五、六年級生(1960-1980年間)成長過程中最具色彩的記憶,所以旁及秀姑一些港劇的人、事、物也一併包羅在其中,希望能描繪那個物資不甚豐裕、經濟正在起飛、政治尚處於戒嚴的臺灣年代,港劇所帶給臺灣普羅大眾的小確幸。這是一個以臺灣人為出發點的港劇觀,它可能迥異於香港本地人甚或大陸人的觀點。現時因秀姑的相關資料蒐集不易,所得資源有限,寫下的觀點也有不同,凡此種種,尚祈讀者海涵。另外,也藉由秀姑與阿叻這一對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銀色夫妻典範,希望已婚者都能從他們二人互相扶持的過往與現在,學習如何成就幸福夫妻,真正讓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眷屬都是有情人」。而單身或不婚者同樣能分享他們的喜悅,快樂的過著自己想要的美滿人生。

  做網站、寫網頁對於像我這樣一位電腦白痴實在無異痴人做夢,但因為以下這個使命,讓我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經過五年了,終於築夢踏實,雖然館內還需要內部裝潢、還需要擺飾更多傢俱,但至少已初見雛型,朝著夢想前進。大家看過秀姑的《十三妹》嗎?這一齣我個人及很多人最愛的港劇,在臺灣播出因強碰到其他較高水平的自製本土古裝劇,所以臺灣人對本部戲的印象稍弱。《十三妹》中的大壞蛋杞英明是位伊比利斯症(即俗稱的癲癇)患者,身為終身志工的我,希望各位共同支持癲癇正名「伊比力斯」症 活動,(香港已於2010年6月27日正名為「腦癇症」,雖稍嫌不足,但仍瑕不掩瑜)將「癲癇」這種具有負面的用語,改稱「伊比力斯」(Epilepsy,癲癇的英文譯稱),讓學校老師、學生或民眾,都比較明瞭這個病,不會再對患者指指點點。相信這是一向對公益活動不遺於力的秀姑所樂見也會全力支持,如此不枉秀姑當年博命演出《十三妹》,並玉成經典。

  最後要感謝我的網頁套課曾老師及汪老師的指導,尤其是曾老師,沒有他們在製作網頁專業給予協助下,我空有大量資料,絕無法成就今日的《杏福秀思館》。另外香港及大陸網友,尤其是百度黃杏秀吧的網友們,從那裏我拼湊起對秀姑的片斷印象,喚起少年時的記憶。這幾年一直麻煩鳳凰弟在大陸淘寶幫我淘寶,前一陣子也開始麻煩小丙在香港幫我在香港購買秀姑的珍品,都要特別致謝。當然我們家的愛秀芸寶一直努力不懈的催促,也是我不能也不敢怠惰的原因,這是一份媽媽對小孩的許諾,當中承載了相當程度的母子感情。所以本館在秀姑生日四月十四日當天要獻給秀姑及我親愛的小孩,還有所有喜愛或是想開始認識秀姑的朋友,歡迎各位打開這扇門扉,了解更多的黃杏秀,更多的港劇。

杏蘭朱秀謹誌於2016年4月14日

秀姑卡片
至頂